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重大论断,并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重大安排部署。其中,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统筹兼顾,着力处理好生态与经济、生产与生活、城市与乡村、政府与市场四对关系,弹好四部协奏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弹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奏曲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与发展的有机融合、深度融合,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进,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一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实践证明,以消耗大量资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将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的认识是错误的。一方面,优质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稳定的经济增长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支撑,而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也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一体两面、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要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关键。我们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一方面,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维护和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全面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努力营造契合高质量发展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所期所盼的优美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深度挖掘区域各类生态资源的发展潜力,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双向转换通道,探索“守绿换金”“点绿成金” “添绿增金”等转换模式,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生产要素,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通过积极谱写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奏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
二、弹好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活的协奏曲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而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一是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能够推动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和支撑。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要充分发挥各级创新平台优势,引导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聚焦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绿色流通、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展开攻关,加快实现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努力提高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的供给能力,发挥好科技创新对生产领域节能降碳、绿色转型的支撑作用;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扎实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提升水、土地、矿产、原材料等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高标准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静脉产业园,推进资源的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存量产业的绿色低碳改造,做大做强绿色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顺应消费提质升级新趋势,提高优质绿色食品、绿色家居、绿色文旅等供给能力。加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产品供给绿色化发展。通过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促进生产领域从源头到末端的“绿色化”,助推破解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引领和支撑。二是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能够为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提供持续的需求基础,是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的动力与归宿。要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倡导和培育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形成对绿色消费的广泛社会认同,鼓励和增加绿色消费。发挥好绿色消费对生产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撬动作用,以需求侧的“绿色化”推动“供给侧”的绿色化,用更低的能耗和碳排放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总体来说,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弹好生产与生活的协奏曲,畅通绿色生产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循环链接,促进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打造生产绿色创新高效、生活节约低碳环保、生态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三、弹好绿色城市与绿色乡村的协奏曲
城市与乡村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主要战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必须协同推进绿色低碳城市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不可偏废其一。一要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构建绿色低碳国土空间。要坚持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支撑体系。二是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引领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城市因人口、产业、能耗高度集中,成为碳排放的最主要场所。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对提升节能减碳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较强引领作用。要不断完善城市生态网络布局,加强城市绿带、生态廊道、滨水空间等建设,提升生态水系和绿化品质档次,打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绿色空间,显著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开展好典型城市环境质量达标和碳排放达峰“双达”试点示范,扎实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提高城市绿色交通、智慧管网、垃圾分类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鼓励发展绿色建筑、优化城市建设用能结构,促进城市能耗和碳排放量的减少。三是减小城市之间发展落差,夯实区域绿色发展根基。抓好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良好契机,建立健全都市圈、城市群等绿色发展协调机制,促进内部城市之间轨道交通、水利、新基建,以及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互联互通和紧密衔接。探索形成区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新机制、新模式和新政策,强化区域生态空间共保和环境协同治理,夯实区域绿色协调发展的基础。四是缩小城乡人居环境差距,彰显城乡人居环境特色。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革命、污水革命等,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为主攻方向,大力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保护好乡村肌理和独特的山形水系,保留好原有的地域文化和建筑风格,塑造特色鲜明、体现乡风乡韵乡情的乡村风貌。不断缩小城乡人居环境之间的差距,弹好城乡互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协奏曲。
四、弹好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协奏曲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其中,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强大合力。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绿色发展的导向作用。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生态损害成本及环境污染代价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生态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引导和撬动更多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用好碳交易、绿色金融等工具,激发企业等市场主体绿色创新、绿色生产的内生动力,引导其更加积极地落实环境保护责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绿色产品和服务。二是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需要政府为绿色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屏障和行政引导。首先,基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适时修订完善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筑牢绿色发展的法治屏障。其次,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强化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制度支撑。包括构建与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相适应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实行更加严格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机制等。强化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完善绿色消费制度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加强对企业、居民等采购绿色产品的引导。健全绿色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形成产业、消费、环保、区域等紧密配合的绿色发展政策支撑体系,为区域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制度保障。三是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节能降碳、绿色发展。一方面,持续加强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支持各地广泛应用传统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多样化的宣传活动,引导社会公众在思想观念、消费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树立起绿色低碳、节约环保的生活态度与消费观念。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绿色生活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绿色出行”“文明就餐” “光盘行动”“旧衣零抛弃”等行动,不断完善社会性的绿色建设平台。充分发挥党政机关等在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城乡居民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另外,要加强环保类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好社会组织在增强城乡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监督企业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参与绿色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促进绿色发展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 赵执)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