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教育部官网公布《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61号(教育类508号)提案答复的函》,对积极推进“有效监管下的校服市场化”问题进行了答复。教育部在答复中再次明确要充分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保障家长合法权益、充分保障校服市场公平。
优质、合体、美观、舒适的校服是培育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学校选用合适的校服,也是培养团队意识、传播平等精神的有益方式。可以说,校服不仅是一件简单的商品,更是承载了来自社会各方的期望,牵动着敏感的民生话题。
据报道,目前国内校服的采购机制主要有政府入围、学校采购、家委会采购、财政采购与市场化零售等五种模式。模式各有利弊,但其中一个共同点是,整个环节中家长和学生作为终端消费者的参与度普遍不足。这也导致了总有家长反映学校在校服选用采购过程中,出现变相强制购买、价格偏高、质量参差不齐、采购程序不规范等问题。
2015年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其中规定“学校要在深入论证和与家长委员会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是否选用校服。选用学校要建立家长、学生参与的校服选用组织。购买校服遵循自愿原则”,同时要求“不得违反市场原则干涉交易”,“加强采购公示,实行采购备案”。现在看来,上述意见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要从根本上解决校服采购中的问题,首先就需要充分保障家长合法权益,特别是发挥好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学校应在深入论证并与家长委员会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选用校服,保障家长学生自愿购买校服。其次,任何方面不得违反市场原则采取定点、定商标等方式干涉交易,以保障学生、家长、学校可以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合理选用购买更加优质优价的校服产品。充分发挥家委会积极作用,加大家长对于校服选购的知情权与参与度,进而推动校服采购更加规范化、透明化、公开化,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社会对校服满意度。
实际上,国内不少地方近年来的校服设计水平和美观度提升明显,有关部门对校服市场进行有效监管,也有效的推动了校服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价格的透明。
清华附中将台路校区原家委会主席张展认为,一套孩子爱穿的校服,其实能大大减轻家长的负担:“现在每次去商场,都不需要给孩子买衣服了,一来是因为现在童装都不便宜,款式面料好一点的童装,随便一件就好几百,二来也是因为现在孩子在学校里都穿校服。学校要求每天都要穿着校服,虽然一共要2000多块钱,但是这是孩子一年,甚至是两三年买衣服的钱,比自己去商场买衣服划算多了。而且现在孩子的校服也好看、质量也好,就算是在假期里,孩子在家也天天都穿校服。”
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改变校服由学校或教育部门独一家说了算的状况,便不足以保障校服采购的公信力和满意度。校服设计美观不美观、符不符合学生的需要,如果学生、家长没有多少发言权,基本是学校或者教育部门说了算;校服该怎么配,配多少合适,价格几何,如果家长缺少选择权、决定权,只能被动付钱,这就会大大降低了学生和家长选用好校服的“获得感”,是造成了社会对校服问题各种负面反馈的主要原因。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改革校服采购机制、增加家长参与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对此,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相关部门多次组织会商,督促了相关工作和政策的落地。目前,部分地区已经推出了相应政策措施来疏导校服机制中的“堵点”。例如,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市场监管局于今年3月5日起,废止原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的意见》(粤教后勤〔2017〕2号),要求省内各地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5〕3号),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省的要求,引入家委会进入校服采购过程,构建公平公开、规范有序的校服选用秩序。
相信随着相关政策落地,家委会参与校服采购将越来越普遍,对提升校服质量和满意度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将越来越凸显。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