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学子三下乡:百代南音永流传,悠悠古韵沁心田

8月21日电(通讯员 穆子艺 )7月19日,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古韵遗艺”暑期社会实践队从厦门出发前往泉州,对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华传统曲艺南音的保护、传承及发展对策展开了社会调研。

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实践团队调研的第一站。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作为中国古老乐种的泉州南音,素来享有“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的美称,且南音发源于福建省泉州市,是一种使用闽南语演唱、且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

图为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南音展区。(陈静仪 摄)

第二站实践团队成员来到了泉州南音社,聆听了一场关于南音的演出,同时也了解到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之遗存。

图为郑芳卉老师向“古韵遗艺”团队成员介绍南音演奏所需要的乐器。(骆禺 摄)

图为泉州市鲤城区南音艺苑的演出。(万凯 摄)

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在前辈的演奏下,更显南曲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

图为郑芳卉老师在接受“古韵遗艺”团队成员的采访。(万凯 摄)

在实践过程中,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南音)代表性传承人、泉州南音研究社社长郑芳卉老师表示,福建省相关主管部门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泉州南音的保护工作,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对南音资源的统计以及南音人才的培养, 在多个地区兴建了南音陈列馆、南音博物馆和南音基金会, 中小学校纷纷开设南音课程, 取得了十分傲人的成绩。

与此同时,南音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先是语言不通,南音发祥于福建泉州,发音极具闽南地方特色,因此主要流传于闽南地区。再是南音的唱腔拖拉冗长,初次听者常会审美疲劳甚至产生厌倦感,很难与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适应。

图为青少年在参观泉州市非遗文化馆,学习南音的历史。(骆禺 摄)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创新才是泉州南音得以长远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能够让泉州南音这一艺术形式与人们的审美观更加契合, 扩大泉州南音的观众群体, 给其传承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图为郑芳卉老师的母亲吴淑珍在接受“古韵遗艺”团队成员的采访。(骆禺 摄)

同样作为南音传承人的郑芳卉的母亲吴淑珍接受了采访,她表示自己曾在印尼、台湾、菲律宾多地教授南音,将优秀的南音文化带向了世界。在实践中,团队成员了解到深奥复杂的南音古谱实现数字化是个难题,是缘于泉州南音是非物质的,其遗产散布在本地城乡和海内外广大地区。

图为“古韵遗艺”团队成员在泉州鲤城区关帝庙的合影。(万凯 摄)

简嫃曾言:“世间恒能引动我的,为日月星辰之姿,江河湖海之美”。通过这次实践,“古韵遗艺”团队成员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南音文化,同时也拥有各自的收获。队员们表示,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南音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南音文化。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