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真意切方能力透纸背 ——读尹武平的散文集《归途拾光》


作品图.png

尹武平先生是一位军人,却热爱写作,尤擅长于散文。他从普通士兵做起,从排长到身担重任的指挥官。可想而知,他在疆场上纵横驰骋;他手握钢枪却又也能拿起如椽大笔,书写战士情怀,人间万象。近来得友人推荐,读到尹武平将军的散文集《归途拾光》,让我感念不已,止不住感情涌动。他的文字朴实坦诚,真挚自然,正因为情真意切,方能力透纸背。这本散文集,正如书名所言——归途拾光,其意大约是指解甲归田之时,回顾自己的漫漫人生路的所思所想,充满家国情怀,浸透人生感悟。清俊明朗的文字,点点滴滴,或怀旧,或念新,都有真情实感,不乏良知灼见。读这些文字,能体味到一位老战士在讲述人生的不凡岁月,领略生活的百般滋味。

尹武平的散文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感情真挚,其中最令我感动之处,是他的散文里写到的那么多的亲情。那篇《写给岳母》的文章字字凝泪,回肠荡气。讲的都是日常生活的里里外外,写的是岳母的无私奉献。虽然岳母不识字,但她却明大理,为了儿女把国家的工作做好,她宁可自己承受生活的艰辛。这里既写出母爱的伟大,也写出中国普通妇女的精神人格。人说家和万事兴,也有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琐事,烦恼人生,但在尹武平的笔下,这里的家庭却是透露出人间的至亲至爱。尹武平写《父子》,他的笔法简朴直接,就是写出生命历程中父子亲情的那些铭心刻骨的时刻。他选择的生命瞬间不外乎关涉生死、疾病、饥饿、日常关怀,每一个片断都有感人之处,都是我们常人可能经历的一些事情和现场。作者把自己的经历细致地讲述出来,把自己的心情感受真切地写出来。父亲并没有做出什么丰功伟绩,但却是儿子的父亲,道理不言自明。天下的儿子并非都孝顺,天下的父亲也并非都可亲可敬,作者写出的是最为自然平实的父子关系和感情,唯其如此,它感人的力量才最为真实而能引起普遍的共鸣。文章并无渲染描摹,只是平实地记事,便写出了父亲这一形象。父亲被诊断为癌症后,一向不善言辞的父亲硬梆梆地给他撂下一句话:“我死了你们都不要劳神,用席一卷埋了就行了。”作者听后一怔,赶忙解释:“您不要多想,病没那么严重,再说,该准备的我们都准备了。”当即托人赶紧把棺材寿衣等拉回了家请父亲过目,他老人家看后立马有了精神。这么坦诚倒是写出了父亲对生死的态度,也刻画出生死都要体体面面的父亲形象。父亲临终前有短暂的清醒,突然询问二十多年前战死沙场的小儿子在哪,作者硬着头皮回答:“东平早就牺牲了,您就安心睡吧!”父亲没吭声,只见两行浑浊的泪水从他眼角流淌下来。这些笔法自然道来,父子生离死别,这就是亲情的本质。作者写出人生最本质的那些时刻,那些最硬的事实,寥寥几笔刻画的细节铭心刻骨,流露出来的意味和情感却惊心动魄。

尹武平的散文细腻生动,趣味盎然,最能打动人处,在于他写出浓郁的生活味道。他把自己日常生活的经历和那种真实的心理体验和盘托出,不只是托出他自己的全部心情,也因此能托出生活的完整性和原生性,让我们看到并不需要过度加工的生活原生的情状。那篇《白蒸馍》写得趣味横生,令人击节叫好。这里有幼时对蒸馍的渴望,贫困饥饿中对填饱肚子的向往;有当兵经受磨炼岁月的吃馍经历,蒸馍与成长以及战士豪情的关系;尤其是那一段写到国外学习想念家乡的馍,那种土气和怀乡的情感都凝聚在馍上。文章是在状物写情,叙事写心,故而能把蒸馍吃馍写得如此有趣,又写出人生每一阶段的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看上去是写蒸馍,实则写出自己的不同时期内心的各种感受。尹武平的散文擅长从细微之处见真知,生活中的琐事、杂事,他都能细细品味,有所感悟,并且诉诸笔端,在细微之处显示出独特的人生见解。在《点拨》一文中,他由清油灯点拨时候的手轻手重而产生的明暗变化,得出结论,人生出彩,很像清油灯发亮光,需要有人适时适度的点拨。在《聪明误》一文中,尹武平全篇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仿佛和某位小辈对话一般,对老鼠的可恶行径进行痛斥,也得出结论,做人做事不能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些都写的自然纯朴,毫不做作,生活中总有一些小事触动了作者的情思,由此生发出人生的感悟。在《知了情》中,作者不忍知了历经艰难的生存之路,想伸以援手,却最终明白,它正因蛰伏阴间十年光景实属不易,反而倍加珍惜这区区几十天的生命光景,活一天就要活出精彩,唱一声就要唱得悠扬。

尹武平的散文自有一种气韵。古语说,文以气为主,军人的情怀铸就了尹武平的散文有一种阳刚之气,他的字里行间总是会自然透示出人格、气节、骨气一类的格调。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种品格几乎贯穿于他的所有散文中。当然,作者并非时时彰显自己的人格,而是经常反思自己身处逆境所需要的坚定和执着。在《水流自净》中,尹武平想到自己受误解的委屈,直抒胸臆:“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蒙冤,莫过于不被人理解,莫过于自己傻干着却无人告诉你内幕和真情,莫过于自己一腔热血换来的结果是不清不白,莫过于这种没有组织结论的结论,使你在这无闻不觉中毁掉青春和前程。”作者不忌讳在散文中抒发胸中之气,不屈从于历史的轨迹,用自己的方式将真情实感表现出来。作者敢于赤露他的心迹,表现了一个有抱负的青年战士在未知的、多变的境遇中的那份坚守。

尹武平的散文别有一番精气神,积极向上、生生不息,你能感受到文字间跳跃的生命力。这或许与他的军人性格相关,也是他人生磨练造就的始终不渝的理想情怀。他的散文抒写平常心境,他总是秉持平易平等的为人处事的态度,他怜爱万物,怀抱希望,始终向往未来。恰恰是在平常心中透示出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就是由爱充满的态度,因此,他于平常中并不寻常,于独处中并不颓唐,反而由此生发出一种顽强旷达的信心,他的军旅题材散文尤其如此。在《怀念密友》中,他写了陪伴过他军旅生涯的配枪,他们一起经历过的憧憬、委屈、埋怨甚至仇恨以至最后的和解与感恩,随着作者对配枪的喃喃细语娓娓道来。在《雪儿》中,作者描写了一只家中所养的京巴狗,不得已赠与他人,当作者欲乘车离去时,雪儿竟长长地躺在猎豹车前轮下……这一场景感人至深,硬汉柔情。在《研究“败战”亦有益》中,作者由中到外的战事,由今至古的论述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方显军人本色。

尹武平的散文构思自然精巧,擅长心理描写。《恐惶》全文全写“恐惶”——当然也不是什么大的“恐惶”,只是写一种心理。这篇散文把少年人走夜路的场景写的尤为精彩:霎时,只觉得头发一根根地全竖了起来,继而便听见自己噗通噗通心跳的声音。紧接着脚下生了风似的唰唰疾行,脚下行走的唰唰声此时显得格外清晰、急促。这声音传到耳朵里后,总觉得身后有什么东西在紧随着我追赶着我,我一点不敢回头看,只顾埋头加快脚步往前走,一不留神,路边一块土疙瘩绊倒了我,趁机扭头一看,后边什么东西也没有啊。我赶紧爬起来,扬起胳膊用袖子擦了一下满脸的汗水,定了定神,扯着嗓子吼起了一段不搭调的秦腔:“王朝马汉唤一声,莫呼威,往后退……”这一招还真灵,麦浪仍然在风中起伏着,心中的恐惶却消减了许多。这是每个人的少年时代常有的心理,尹武平的笔下却写得如此逼真而活灵活现,不失一种天真的情趣。

当然,尹武平的文章多半是紧张繁忙工作之余写下的文字,有些文章还显得匆忙,可深挖或展开的地方却意犹未竟,哲思方面似也可再做修炼。但这些都瑕不掩瑜,随着他退休归家,可以从容写作,自在读书,对他的散文写作肯定是一个新的起点,可以期待他下一阶段的作品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总而言之,尹武平的散文平实朴素,语言简练,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平实中见精气神。军营家庭,亲情友情;天地万物,日常琐事,皆能自然道来,清晰如画,明朗如歌。我感触良多的是,尹武平曾经身处军营却能达观静心,领军带兵,始终不失赤子之心。真应了鲁迅先生那句话: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部名为《归途拾光》的散文集,既能正视曾经走过的艰苦曲折之路,又能体味往事的酸甜苦辣之味,洞悉人生,澄怀观道。或为物喜,或以己悲,终究能泰然处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老兵的真实生活,真实心境,多少人和事,并非过烟眼云,而是岁月磨洗出闪亮的品质。生命的那份韧性,留在他的笔尖,力透纸背,透进当今时代的骨子里。

尹武平,陕西富平人,长期服役于西部军营,2012年10月退休,少将军衔。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人生记忆》《归途拾光》两部散文集。曾获“2015年中国散文排行榜”第13名,2016年度中国散文年会“精锐奖”,2017年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荣获“2017年度《延河》杂志最受读者欢迎奖”,荣获全国“第八届冰心散文奖”。

(作者:陈晓明,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导、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专著二十多部,发表论文评论近四百篇,曾获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