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如何集聚高水平人才队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力量,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谁能培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与人才集聚的重任,西部地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要重点依托高校力量。高校如何集聚高水平人才队伍,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优秀青年人才,需重点着力解决人才引、育、用、留的跟本问题。

第一,提高站位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育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引才的重点不是靠一时的特殊待遇和条件,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避免重引轻用。组织人事部门要以求贤若渴的姿态积极搭平台、建机制、强服务夯实高水平人才引进基础;要将引才工作做细做实,用十足的诚意、全方位的关怀,努力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还要学会运用以才荐才,以才引才,以才留才手段,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也要立足本土,立足长远,不断培育人才成长,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进入一流高校学习进修,完善派出制度建设,更好地引导引育人才,为建设人才高地提供支撑。

贵州教育十四五规划中,已将深入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列入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重点工作,并且着重加强高校涉外研究中心和基地建设,支持与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开展交流,这为我国区域国别学学科的加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建议鼓励和支持一批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国别和区域研究,组建贵州省“国别通”和“区域通”人才库,为我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也为西部的经济、社会进一步对外开放提供资政服务。

第二,转变思路提升高层次人才的获得感和归属感。目前,西部高校在职称评审、薪酬分配、再造深化等方面虽然出台了相应的普惠性政策,为提高人才待遇,部分高校也推出年薪制,但落实起来略显乏力。学校应实行更灵活的科研、人事及薪酬体系,在做出相关决策时,应当尊重青年人才意见,着重围绕促进人才成长与生活做出合理决策,让人才感受到不仅在职业发展上受照顾,在生活质量上也能受关心;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政策的解读力度并配套相应实施路径,激励更多高层次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再造深化方面,相关规定要求拥有博士学位教师申请访学需在职满5年以上经历,而部分学校出台的相关政策里提出“所访学校若是985、 211高校,可适当放宽对高层次人才的在职时限要求”。但由于规定相对模糊,在实操层面存在一定困难。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适当优化政策,降低对青年高层次人才访学的在职年限要求。同时,应积极鼓励和支持35周岁以下具备一定科研能力,满足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条件,并且愿意从事博士后相关研究工作的年轻博士教师进站工作。

第三,优化激励机制点燃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科研热情。可以通过设立青年高层次人才科研专项基金,以提升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逐渐营造科研氛围,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建立差异化的考核激励机制,拓宽科研成果认定范围,阶梯式的开展评估认定,鼓励高校教师不仅积极参与教育部和国家社科课题,还能主动研究思考,从一些其他领域或厅级课题入手,逐步累积科研成果。

鼓励支持一批高水平人才组建团队开展创新研究,围绕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支持青年人才勇担大任,牵头或参与地区重大问题研究、发展战略决策以及关键技术攻关。

第四,完善职称评聘机制激励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近期,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对研究系列人才,聚焦原创成果,淡化论文数量,要求推广代表性成果制度,如智库成果、理论文章等均可作为代表性成果参与评审”。各高校应围绕通知内容逐条对照研究,对产生资政效用的成果或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理论性文章应给予高度认定,探索建立健全资政类研究的职称晋升评价体系。

此外,职称晋升还可以采取计量化方式评定。高校的职能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建议高校可以考虑从以上3个维度采取积分累积方式开展职称晋升评定,从而激发高层次人才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比如,有教学任务的教师可以累积一定积分;代表学校为省级重大活动服务可以累积一定积分;发表论文或参与重要课题研究可以累积一定积分,最终累积到一定积分数额后进行晋升评审。同时,积分的分数判定应科学合理,杜绝“一刀切”现象。关于论文发表,也可考虑以计量考核形式开展,将不属于C刊或北核的刊物纳入评分。比如,累计一定数量普刊(普刊的质量可由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判定)的积分可以等同一篇C刊或北核,以激励以往难以达到评聘条件的青年教师产生科研能动性,进而带动高校整体科研水平从量化到质化转变。

第五,拓宽视野推进非通用语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根据2015和2016年教育部发布文件,要求加强非通语人才培养,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贵州省非通语人才储备相对欠缺,围绕“立足东盟、面向亚洲、辐射欧美”的对外开放战略定位,于2019年才相继申报设置了老挝语、缅甸语、泰语三个语种学科。

贵州省共有14所高校分别与韩国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以校际交流、师生交换、学术合作居多,也有部分高校着力提升教师学历以及教学能力。当前,中韩关系已过“而立之年”,随着两国间政治互信不断深化,经贸合作屡创新高,人文交流日益活跃,两国正积极探索谋划下一个共同发展繁荣的30年。建议可以此契机考虑加大力度促进韩语学科落地,以助推西部地区强化与韩国间人文、经济、社会的交流发展。同时,具备条件的高校可在外国语学院探索多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如英语+韩语、日语+韩语等),或在其它非语言类专业探索“专业+语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韩语等),不仅能够辅助学生拓宽专业领域的国际视野,也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及升学提供更好的机遇,并且通过培养复合型人才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胡辰洋,本文作者系教育学博士,韩国全南大学区域文化教育研发中心研究员、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