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纷纷迎来了秋季开学,学生们也陆续拿到了崭新的校服,与校服相关的话题“现在的校服到底有多好看”甚至一度冲上了微博热搜,可见大众对于校服的关注。
校服的美感的进步,一方面是在2015年四部委出台的“校服新政”的指导下,各地校服管理工作日益规范,校服采购日益开放透明,校服的质量和舒适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和家长对于美育教育、体育教育日益重视,校服作为校园美育的重要载体,其美观性得到显著提升。校服在质量安全、采购透明、审美意识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进步。
质量安全——推动优质供给 品牌化趋势凸显
今年8月,《中国纤检》杂志社联合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在南京举办了“全国校服质量提升与监测研讨会”。会上,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监测四处处长王扬就学生服产品质量做《学生服产品质量监测分析报告》,报告首先肯定了2016年以来我国校服安全性指标和GB/T 31888-2015采纳率在逐年进步。然而大中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在达标率仍有显著差异,微型企业占抽样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产品符合率仅为80.86%,大型企业抽样率仅有0.31%,合格率却达到100%。校服供给水平参差不齐。
整体而言,中国校服在质量上已经告别了过去“毒校服”的时代,整体呈现较大的提升。但是,小微企业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与大中型、品牌化企业的差距仍然不容忽视,中国校服产业的供给侧改革进入深水区。
在中国,校服长期以来被认为应该是“去品牌化”的。“品牌化”企业在人们的印象中,通常会通过“品牌溢价”赚取高额利润,导致校服价格上涨,让家长难以承受,这与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穿上校服的教育公平属性背道而驰。
正是这种“去品牌化”的思维,使中国的校服市场上小作坊丛生,校服产品款式松垮、质量堪忧,其销售模式也以“关系式营销”为典型,使得中国校服产业长期以来饱受“丑”、“毒”、不透明的诟病。相反的是,品牌化的企业可以通过打通校服上下游供应链,利用规模优势控制产品的原料成本,在确保产品品质的前提下,较为稳定地控制产品价格,实现“质优价宜”。同时,为了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品牌化企业通常会将大部分的利润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之中,将更多符合学生穿着需求的科技面料应用到校服产品之中,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质量。
如今,伴随着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升级、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上涨,中国校服行业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粗放式发展之后,逐步走到了市场化、品牌化发展的阶段。
校服采购——多方协力责任共担 确保开放透明
今年初,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校服采购现状调查》,列举了当前中国各地校服采购的多种模式,分析了当前中国校服采购中面临的采购主体不明确、多部门监管职责分工不够明晰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校服采购的规范模式,呼吁教育行政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学校、家长、学生、社会组织多方参与,共同管理校服采购,确保校服采购开放透明。
去年以来,全国多个省市陆续针对校服行业发布政策文件或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河南省、江西省、四川省以及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等均发布了相关的管理文件。全国自上而下对于校服行业,尤其是校服的公开阳光选用采购更加重视,共同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市场体系,将选择权利交给学生和家长,对于破除长期以来存在的地方保护政策有着积极的作用。
今年5月,四川省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的实施意见》,对教育、市场监管、学校、行业协会、家长和校服选购组织等部门、行业、组织或相关人员在校服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作用进行了梳理细化。其中,建立更民主、更有操作性的校服选用十条采购流程,提高了家长和学生的参与程度,杜绝校服的强制购买;建立健全监督惩处机制,创新提出建立“红榜”和“黑名单”制度;建立留样封存、“双送检”制度等来保证校服的安全与质量。近日,四川省纤维检验局局长赵斌在接受《中国纤检》杂志采访时表示,四川省校服市场规模大、款式需求多、生产企业多,在这个背景下,四川通过强化政策保障、监督管理、驱动引领、优质服务的四项举措,构建四川校服质量共治体系。
从各省、市的校服管理文件内容来看,明确各有关单位的职责,构建学校、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多方参与的校服选用采购组织,做到校服采购全流程公开并留档备查是未来校服管理的重中之重,这意味着校服采购公开化、透明化大势所趋。
近期校服以一种“好看”的姿态再度登上热搜,表示在过去的数年中,校服行业变革取得显著的成果。未来,校服行业将迎来一个更加开放透明的发展环境,校服产品在质量、舒适度及文化属性上都将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品牌化校服企业将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成为校园服饰变革的关键性力量。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