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守乡村 点亮留守儿童的心路明灯

(通讯员 孙召华 张青利)“妈,放心,我在这一切都好,不会辜负您的期望。”这是江苏省灌云县南岗小学每个周末“家校通”视频见面会上常见的一幕。该校充分利用教育新媒体,为常年年在外打工的家长搭建亲情互动平台,以弥补其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缺失,成为乡村教育与时俱进的温馨底色。在学校近2000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占比高达63%。着力留守儿童,尤其是排解生活寂寞,激发学习信心与动力,促进其健康成长,无疑成为学校教育施策的重中之重。

打造交心大课堂。弥补小学阶段亲情缺失,打造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南岗小学从搭建情感驿站、强化心理咨询、构筑亲情小家入手,倾力培育留守儿童学会倾诉、友伴、爱校。如借助“家校通”视频互动平台,提供学生与其家长定期“会面”。按年级与时间的“家校通”设置、相对固定见面时段、视频教室、会议室等资源充分利用,成为亲情流动的纽带,很好释放出留守儿童的内心孤独。再如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心里寂寞或痛苦的学生排解烦恼,教会其释怀;组织以《给爸妈一封信》《我的学校生活》等倾诉主题演讲,以昂扬的生活姿态,引导其积极生活。同时按照亲属、邻里、个性投缘等关系方式,组建跨级部的亲情小家,选择教师或年长的学生担任临时“家长”,营造家庭氛围,浓化情感认同,通过兄带弟、姐帮妹的家庭式就餐就寝、洗衣叠被、洗澡理发等生活互助,用集体生活来温暖和疗伤。

精造舒心大乐园。环境即教育。该校依托全县开展的“教育联盟携手共建”契机,借助县城新区实小财力、物力等多项支持,把推进校容校貌的升级改造,作为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呼应人民群众新时代的教育诉求、孵化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力手段,两年多时间的建设,校园内文化矮墙错落环置、别致廊道九曲回环、水榭亭阁点缀其间,与宽阔的足球场、整洁的教学楼群和谐一体。特别是城乡无差别化的校园环境,新打造的历代英豪、革命先辈、海属文化、岗岭地产等区域校园文化标识,从红色教育的维度、历史人文的宽度、乡村文化的厚度上,内生留守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奋发读书激情。其中该校的一次每周“校园之星”评选中,六1班范庆敏看到校园展示屏上的自己形象,高兴地手舞足蹈,“第一次上‘电视’,感觉太奇妙了!”她随即请求老师把她的视频拍下来,说要发给千里之外的爸妈。一个闪光点的释放,成为该名学生人生的快乐回忆,无疑也为其成长注入强劲的动力。其家长不仅在朋友圈、社交媒体多次分享,用电话向学校致谢,“有你们这样的教育教导,我们在外就放心了。”

锻造真心大教育。为让教师成为值守乡村教育的坚定拥护者,该校借助教师乡镇教育津贴与交通补助的足额定时发放、食宿条件的大力改善、业务和政治成长的真诚扶助,为笃守乡村、潜心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真心呵护留守儿童教育的画面在岗岭上生动上演。

教师孙朝平是12号亲情小家的“家长”,也无疑是最工作出色的一个。虽家住二十多公里外的县城,自己的孩子今年又要参加高考,然而她却靠一辆电动车往返,春秋冬夏,风霜雨雪,每日都是迎接校园第一缕阳光的人。面对“家”中27名留守儿童及6名单亲家庭的孩子,她制定了每一位留守儿童的成长计划,课务、运动、食宿,一切均按章程进行。工作繁忙,留夜陪伴也是经常的事。前些天,叫张云云的女孩夜里零点发烧,恰遇室外春雨连绵,她没有一丝犹豫,背起孩子就往医院跑……男孩子李子宁顽皮,衣服常常扯破,有时连扣子都不见了。她督促孩子洗完衣,晾干后帮着缝补、钉上口子……赵丹梦(谐音)从小没有母亲,在校总是发呆,她就经常与她聊天、给她过生日,节假日还带回自己家中……每当同事提及她的辛苦,她总说,“留守儿童留的是无奈,守的是寂寞,给一份关爱,就会多一张笑脸,多一份希望。教师,就要牢记肩上的责任。”

在她的带动下,一批教师参与其中。……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企碍白云飞。南岗小学真情真意关注留守儿童,成为这一春天又一烂漫图景。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