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为筋骨武为魂——尹武平散文集《归途拾光》有感

人生而立于天地间,许多体悟,总在历遍沧桑后才能获得;许多情愫,也总在蓦然回首时才更真切。戎马倥偬四十余载,卸去军衣后的尹武平,在追忆往事、咀嚼生活的同时寄情笔端,一本令人惊喜的散文集《归途拾光》,饱含着人性的光辉、生命的品质和情感的力量。捧读《归途拾光》,那一段段乡土记忆、温情故事和奋斗履迹,勾勒出一位正气、勇毅、赤诚的中国军人形象。

故乡是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归途拾光,归向何处?在尹武平心中,首先便是家的方向,是哺育了他的土地,是亲人埋骨的地方。幼年时父母辛勤的劳作、小院里灼然的桃花、家门前涓涓的溪流、厨房里腾起的蒸气等等,构成一条记忆的河,在他笔下静静流淌。行远而不忘来处,尹武平对童年的艰辛着墨很多,《白蒸馍》里对白蒸馍的渴望,《秋月》中对吃半块月饼的描写,《秋雨》中光脚踩着泥水上学的情景,《父子》中全家吃救济粮的往事,贫穷和饥饿的记忆,就像依稀的梦,激励着自己不懈前行。陕西是乡土文学的圣殿,广博的故土风物和敦朴的乡亲父老,赋予了关中汉子尹武平阔步文学征途的不竭动力。

尹武平的散文,关于亲情的文字都极纯朴细腻,抒发的情感却深沉而炙热。他写《父子》,用平和的讲述呈现出一个坚强、慈善、正直的老者形象,父亲逝去时,他“紧紧抱着父亲不忍松手”,但却“终究没能留住父亲身上的温度”,那句“我在他的怀抱里健康快乐地成长,他在我的怀抱里优雅尊严地老去”,既是作者心里无声的呼喊,又何尝不是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孝亲的典范呢!《记得那年桃花开》中,淳朴的母亲在集市卖桃,第一声吆喝的话音未落,“脸蛋先红晕起来”,传神的描写令人称绝。他的《写给岳母》中,岳母“靠坚强的毅力和清瘦的身体,救活了丈夫,养活着儿女,撑起了家中那片天地。”一个平凡却拥有无私、大义美德的中国母亲跃然纸上。

一位跃马疆场的将军的散文,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他的泪。回忆长辈的往事时他总会“眼泪扑簌簌往下掉”。每每想起自己在保卫边境中牺牲的弟弟,“感情闸门就难以关闭”。相伴自己这个“神枪手”多年的枪退役时,他“哭得是那样伤心”。看望弥留之际的老首长,虽强忍情绪但泪水还是“挂在了腮帮上”,出了病房更是“热泪肆流,大放悲声”!泪水并不会稀释坚硬的灵魂。恰是这涟涟泪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至情至性的尹武平、一个实实在在的尹武平、一个铁骨铮铮的尹武平。就像他的篇篇文字一样,诚实坦荡,不矫不作,直陈胸意。

从农家子弟成长为共和国将军,尹武平对人生有着深刻思考,这些哲思也体现在作品中,折射着为人的品格,闪耀着金子般的光。《知了情》中,以知了的“地下生长那么多年是那么的寂寥,脱壳的过程是多么地艰难和痛苦”“活一天就要活出精彩,唱一声就要唱得悠扬”,印证了母亲“不蜕几层皮,难得过上好日子”的教诲。《水流自净》中,当自己受到误解和不公待遇而迷惘时,秉着“水流自净,清者自清”的信念,最终走出了阴霾。彷徨时坚持,逆境中奋起,正是这些品质成就了作者人生的辉煌。尹武平家里还有一些看似“固执”的规矩:家里桃子熟了,先分送给邻居尝鲜;孝敬给岳母的吃食,要请左邻右舍共同品尝。这些举动,反映的是家风,也是品质。

长期服役于西部军营,驰骋大漠烽烟,砺兵雪域边关,尹武平在黄沙百战中履行军人使命、厚积文学素养,他的文章中激荡着一股浩然正气,一股家国之情,一种蓬勃向上的格调。因而,我们看到了《向生命致敬》的虔诚之心、《硝烟》的豪情之志,看到了《触摸理想》的进取精神、《勇于争第一》的一流意识,也看到了《野营》的创新智慧。当祖国西部领土再次被豺狼觊觎时,他纵笔抒怀,字行间有忧思,有高论,更有必胜的信念。在《良心门前站道岗》《牵一缕清风拂利剑》中,我更是看到了一位军队领导与不正之风作斗争的动人故事。这是一位刚直不阿的、值得信赖、纯粹的的军人。这样的军人率领的部队,必将充满清风正气,无往而不胜。

文是筋骨,武作其魂。集将军和作家双重身份于一身,尹武平的文字带给读者别样的艺术审美和无比温暖的力量,那是融入生命的诗意与浪漫,是烙印在骨子里的不屈与坚韧,是担承起家国使命的铁血和忠勇。岁月不会辜负奋斗的汗水,光荣属于追逐梦想的军人。回望征途,那些经历过的哭泣与感动、拼搏与奋斗,早已化作金戈铁马的诗行。踏上归途,那些拾起的光终将荡漾心房,那些温柔的梦终将憩于故乡。展望前途,始终对生命心怀热望的尹武平,必将笔耕不息,创造出更多的精彩、更大的荣光。

(作者:干作余,系西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处处长,大校军衔)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