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服装企业为何做不好校服?

校服作为学生的“第二层皮肤”,具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一直以来便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据估算,中国校服拥有千亿市场规模。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消费者对品质要求的提高,家长和学生对于校服的需求从单纯的价格考量转向更加注重设计、面料、舒适度等多方面因素。这一消费观念的转变,为校服市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大众对服饰等可选类消费趋于保守、回归理性,服装市场整体仍处于弱复苏状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众多大型服装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国内校服市场,试图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此外,作为服装产业大国,近年来受经济环境影响,诸多外贸服装企业谋求向内发展。

然而,面对大型服装企业和外贸企业的努力“迎合”,学校和家长却并不买账。这是为何?

短期利润最大化遭遇长期经营困境

2013年以来,诸多知名品牌服装企业相继踏入校服这片蓝海。这些企业拥有深厚的品牌运营经验与实力,资金雄厚,且汇聚了众多高端服装设计及营销人才。但盲目入场使他们未能深入了解和研究校服市场的特性与规律,在面对校服市场特有的消费者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复制此前的成功。

他们常常过分拘泥于品牌市场运营中既有的经验框架与优势领域,沉溺于诸如“流行趋势发布会”等传统营销模式。以某品牌为例,自2017年,连续七年举办中国校服流行趋势发布会。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部分流行趋势发布会所展示的校服设计,实际上市场接受度堪忧,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趋势”,使得发布会和T台秀成为业内的“自我表演”和“自我作秀”。

通常情况下,服装企业其核心驱动力往往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促使它们在产品设计、生产、定价和销售上更加注重时尚潮流、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以及利润追逐。然而,校服具有教育公平属性,这决定了校服的定价不可过高,且在质量、安全及耐用性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往往伴随着较为复杂的招投标流程、长期合作关系以及社会责任感考量。普通服装企业缺乏在教育领域深耕细作的经验和积累,与教育人存在隔阂,难以获得长期合作机会。这种差异使得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普通服装企业在面对校服市场时,难以快速适应并长期投入。

另一方面,校服作为学生日常穿着的衣物,其品质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对衣物的舒适度和健康标准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校服企业在选材、生产、质检等环节都需要严格把控,确保产品符合学生装相关标准和规定。这种对品质和安全的高要求,需要企业具备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和专业的技术团队。同时,售后服务也尤为重要,校服行业普遍存在15%左右的调换率,一般服装企业缺乏针对校服市场的专业售后服务体系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

“生搬硬套”带来“水土不服”

校服市场受到教育政策、法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市场监管部门监管的多重影响。这些政策和规定的变化可能直接影响到校服的设计、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因此,校服企业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符合相关规定。一般服装企业对此缺乏敏感度,难以及时做出调整,从而增加了经营风险。

例如,2013年“毒校服”事件发生后,校服质量问题被社会广泛关注。2015年,我国首个专门针对校服产品的国家级标准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快速出台,标准对一般性安全要求与内在质量、外在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与欧洲标准基本一致,其中对湿摩、起球等部分指标的要求甚至高于欧洲标准,提升了校服行业整体水平和准入门槛。

校服作为学校形象的一部分,不仅承载着学生的身份认同,更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设计、面料、款式等都需要与学校的整体形象、教育理念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其次,对于特殊学生群体,如体育特长生或艺术特长生,校服可能需要具备特定的功能和设计;而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校服的设计也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和文化习惯。这需要企业深入了解每所学校的独特性和差异化需求,需要根据学校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符合其文化特色的校服,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感受到学校的教育氛围。

为了快速开拓市场,引入成熟产品线,不少服装企业选择与国外成熟校服品牌合作。国际合作虽为校服市场带来了新机遇,但文化差异却成为不容忽视的挑战。2015年,波司登集团与韩国SMART F&D公司签约合作,成立校服定制公司共同开拓中国校服市场。2016年,报喜鸟集团旗下自主品牌BONO,与韩国Hyungji集团的校服品牌elite签约成立合资企业。然而韩国校服品牌所蕴含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元素,与国内市场存在“水土不服”。这种文化差异不仅影响了市场接受度,也限制了这些国内服装品牌在校服领域的进一步拓展。

不同于普通服装,校服具有承载教育意义

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说:“一条校训、一枚校徽、一支校歌、一套校服往往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风尚,要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有教育意义。”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学校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吴磊提出,校服看似是一件简单的服装,实则关系着学生的健康安全,更彰显着学生的气质,涵育着教育之美。

学生穿着校服,不仅是对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校服如同纽带般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协作,减少校园内的身份差异感,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共融的学习环境。校服的深远教育意义,更在于其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需自行维护校服的整洁与规范,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习惯,实则是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生动实践。因此,校服不仅是外在形象的统一,更是内在品质塑造的重要载体,对学生个人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023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强调实行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校园美育文化营造行动;以美育浸润教师,发挥教师职业的美育功能,提升全员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塑造人格魅力,涵养美育情怀;以美育浸润学校,打造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建设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郭声健指出,美育浸润的对象不只是学生,还包括教师和学校。要真正实现浸润学生与学校的目标,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美育人先育己”。通过改变学校视觉识别效果,孩子们每日穿着的校园服饰,把美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从而推动学校文化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不同于一般服装企业盲目追逐商业利益,校服企业选择了一条更富有意义的道路——以校服为桥梁发现美,创造美。它们不仅仅将校服视为一种商品,更是将其视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平台,融入教育元素,通过色彩、图案等细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行为规范乃至价值观。此外,校服企业还注重与学校的深度合作,共同参与到学生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等教育活动中,使校服成为育人的重要工具。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消费者意识的不断提高,校服市场越来越公开透明、家长参与程度不断提高。未来,也只有真正懂教育、具有价值内涵的产品与企业才能在中国校服市场站稳脚跟。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