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优提质,从课堂变革做起,伊顿纪德承办第六届“课堂变革与教学领导力提升”专题研讨会

2024年4月19-20日,由《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课堂文化发展联盟、伊顿纪德《優教育》承办的第六届“课堂变革与教学领导力提升”专题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教师等1200余人现场参会,同时,16万余人线上观看了本次会议。

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背景下,亟需不断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奠定基础。

4月19日上午的开幕式由《中国教育学刊》编委会副主任、编审马宪平主持。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党委书记、校长穆耕森,苏美达伊顿纪德品牌创始人、伊顿纪德《優教育》主编陈忠,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周鹏、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教育学会朱卫国会长分别致辞。陈忠先生立足十余年的教育公益实践行动思考教育,认为课堂要恪守教育规律、附着人性永恒价值,为健全社会摆渡希望的种子。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吴正宪以一堂小学数学课,生动展示了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是尊重儿童认知规律,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吴老师在和年轻教师的交流中进一步提出了她对核心素养如何根植课堂的一些思考。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瑾瑜在其学术报告中提出“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三问是关乎课改的本源性问题,课改深化的第一要义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以科学、关系、系统、询证四个思维推进,为学生赋权、增能。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成尚荣用文化来审视课堂变革与教学领导力,提出把人才观落实在课堂,师生共同创造好课,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文化形成的过程,以解放理念、因材施教、把生命融入课堂构建中国文化回应式教学。

4月19日下午,在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举行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享专场活动。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彭钢担任主持。南京市浦口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吴峰出席并致辞。中国教育学会副监事长杨念鲁作专题报告,对“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成果?”“如何推广并应用这些成果?”两大问题进行了分析。《中国教育学刊》编委会副主任、编审马宪平提出优秀的教育科研应扎根实践、勤于积累、厚积薄发。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校长何宝群、上海市建平中学原校长赵国弟、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体育学科中心主任张立、北京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洪伟分别作题为《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小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整体建构 多元融合:项目式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指向创新素养培育的学生科创活动体系整体设计与实践》《以体育人:中学生“三维多元”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服务中成长”: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主题报告,让扎根实践而成的微创新,凝结为可复制的教育改革路径,有效促进研究成果更好、更快转化为学校发展新动能。

4月20日上午的研讨会由杭州市华附教育集团总校长、特级教师马骉主持。当代教育名家冯恩洪先生指出适合人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应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首先要从书本中心走向学生发展为本,创设适合学生的课堂、课程、管理,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和谐发展。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郑桂华指出课程改革要指向学生的素养发展,把握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即语文学科教学要促进学生建构个体语言经验;建构结构化语言经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把具体到抽象做得更充分,把抽象到具体落得更实。

两场圆桌沙龙聚焦“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研改进”“以新质生产力助推教学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展开对话,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清、成都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周鑫燚担任学术主持。

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在于教与学的变革,让学习真实发生。本次研讨会的现场教学观摩活动安排在4月19日下午,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设置分会场,围绕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综合以及初中语文、初中数学等开展现场教学观摩与专家点评。

扩优提质,从课堂变革做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路径。作为承办方之一的伊顿纪德,自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做教育同道的同行者、教育生态的共建者,以问题意识,以校园服饰撕开教育一角,服膺于学校文化,服膺于教育,衣以载道,向美向善。正如陈忠先生所讲,伊顿是一所学校,在自身站立处,伊顿人自然绽放,组织多中心价值链彼此互为主体,合力协作,交响谐振,在规范与解放之间获得一种发展的创造的张力,自主抵达推动问题解决。品牌陆续开创《優教育》公益读物、在之间·優教育文化空间,长期以来与中国教育报刊社、上海教育报刊总社、陶行知研究会等国内外教育组织协同凝结、传递广大优秀观念、教育资源,并与中国广泛的教育公益组织协力,联合发起『故事田』儿童哲学阅读、UPCYCLE环境友好项目、美的守护等公益项目,向广大云、贵、陕、甘偏乡小规模学校输出教育资源,致力于能够做到的微小改良。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