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生命史诗 一一读尹武平将军《归途拾光》

1954年一个秋风萧瑟的时节,一个孩子出生在陕西富平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刚一出生,这孩子就患上了百日咳。勉勉强强活得不到百天,有一天晚上就突然断气了。母亲坐在炕上伤心哭泣,父亲沉着脸把断气的婴儿放在炕沿下的一个破笼里,叫来婴儿的爷和婆(婆即奶奶),准备连夜把婴儿埋掉,埋到门前的芦苇滩里。婆看见婴儿身上穿了一条毛裤,说把毛裤扔掉可惜了,以后再有孩子还能穿。婆就先扒婴儿的毛裤,扒毛裤的时候,婆发现这孩子还有气,就把孩子又抱了回来。

这孩子长大后,当了兵入了伍,在当兵的第六年,他成为一名军官。后又经过20多年的青藏高原的磨砺,最终成为一名将军。

他的经历充满意外和传奇,也充满了生命的深刻哲思。故乡、父亲、母亲以及岳母,还有妻子,特别是军旅生涯里面的一件件事情,在他退役后无不时时地来搅扰他,撞击着他的心扉,惊醒了他的文学之梦,那些不期而遇的往事,使他情不能自已,关中故乡的烟霞、高原砺兵的壮观、适应性训练的艰辛、推广“自助餐”和公开公正选取士官的成功,弟弟的牺牲,战友的深情,首长的爱护,一个一个的画面一时间全都涌在了他的面前。于是他拿起笔,以一个赤子的深情和一个将军的情怀,写下了与共和国同步的这段生命历程。以一个人的个体生命成长,映照出共和国的成长历程。

归途拾光.jpg

《归途拾光》我读的很慢,因为很多精彩的情节、细节,使你无法放弃无法忽略的,他的那些故事,非同一般的故事,那些不为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事件,总是紧紧地抓着你,从而使你对一本书爱不释手。一个将军或者说一个武人能把故事讲述的这么好,能把人物描绘的这么好,而且他呈现的内容又那么缤纷瑰丽,文中处处散布出的一些议论,也表现出一个将军对人生的理解和通透的人格。

这本书的第一版在北京召开了研讨会,我看到在书的后面有王蒙、梁晓声、刘庆邦的评论,还有阎安的评论。评价都很高。我觉得这些个大家的评价,一点儿也不虚言,确确实实是点到了书的精妙之处。阎安说的“在大语境中捕捉内心的闪电”这一观点,我印象深刻。

我想这本书应该是一个人的生命史诗。它不仅画出了生命历程中的风景,更透出了对生命的吟唱和感悟。由此带给阅读者很多启发和启示。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破衣烂衫的孩童跟着母亲赶集时对油糕的渴望。也许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的童年都是欢乐的无忧的,可以骑在树叉上看天看云,也可以坐在树下,看蚂蚁搬家螳螂上树,看屎克螂滚牛粪蛋,但那时的孩童在大时代下,又是饥肠辘辘的。而母亲说的“穷日子总会有个头”的话,安稳了孩子的内心,让孩子在饥饿中生出盼望。

1960年代,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作者的父亲按着自己的小腿肚子,一按一个小坑,那其实是因饥饿而得的浮肿病,那时的作者还不知道这个。他不知道的还有为什么肚子总是要饿?他会经常在院子里打着滚哭着闹着母亲要馍馍吃。母亲也很无奈,母亲总是说“拖着顺地磨去”。后来好不容易盼来了政府要给饥民发救济粮了,母亲拿着一个大老碗拖着作者到村西边去领救济粮。领救济粮的人有的端着盆,有的提着袋子,五花八门。但是他们的姿势都是相同的,都是踮起脚跟伸长脖子向南边粮站的方向眺望,站在两杆子高的太阳下面。终于看见远方出现了人影,人们欢呼雀跃。尹将军的家里六口人分到了半碗白生生的大米。回到家里母亲烧了半锅水在锅里煮米,煮熟后,米在锅里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稀稀落落。母亲用勺子在锅里搅几下,然后给每人盛了一碗清亮的米汤就算吃饭了。而那个时候,不懂事的作者总是吵嚷着不喝汤,要吃稠的。父亲便把喝完一大碗米汤后留在碗底的米粒倒进作者碗里。

这些场景是一代人的记忆。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难免不感慨万端。作者后来结了婚,他的丈母娘也是一个受尽苦难的人,饥饿年代,丈母娘一只奶喂养自己的孩子,一只奶喂养生病的丈夫。这些情节都极其震撼鲜明,令人过目难忘。

我之所以觉着一个人的生命史,也可以看作是我们共和国发展的进程。作为50年代出生的人,作者的生命历程和共和国的发展进程基本上是同步的。看这本书,他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更应该是整个社会的,他的经历,算是一个例子吧。通过作者的经历,我们会了解很多,特别是后面浓墨重彩的部队生活的呈现,便越发的丰盈了我们的认知。部队生活的样貌,这个是外人可能很少知道的,尤其是我,几乎一无所知。而在《归途拾光》中,尹将军慷慨地打开军营的大门,用他那豪迈大气的笔触,给予了我们充分的呈现。

我们平常读一些小说,或者是读那些虚构的东西,或许读出了文笔的细腻,读出了不遗余力的抒情,但是总是给我们有一种隔膜的感觉。相反,读这种来自生活的、来自真实生命记录的东西,它是那么地直白直接,扑面而来。给人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没有隔膜,没有距离,像是在听从老家来的一位堂哥在讲述他多年的历险。在默默的倾听里,听着听着,便会对这位庄重的堂哥肃然起敬了。面对这位只闻其声而未曾谋面的堂哥,因着他不平凡的故事,便十分亲切和熟悉了。

我觉得这正是非虚构作品的力量。

1979年初春,祖国南疆燃起了战火,尹将军和弟弟各自所在的部队都奉命进入一级战备进行临战训练。为了保密部队规定不能给任何人写信,而那时尹将军的老父亲,却正在医院里紧急抢救。弟弟随他作战的部队出境参加了自卫反击作战。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弟弟杳无音信。当时身为军司令部作训参谋的尹将军本来也是要被派去战场,部队考虑到弟兄两个有一个人上战场了,就没有再让尹将军上战场。

弟弟后来牺牲在了云南前线,在回乡安葬弟弟的时候,尹将军发现偌大的富平县竟然没有一座像样的“烈士陵园”,自己那在苦水中泡大的弟弟,两次参战两次立功且以血肉之躯为国尽忠,牺牲后却没有一处安放灵魂的地方,骨灰只能存放在殡仪馆里,而这一放就是22年。作为一名为了国家安宁英勇牺牲的烈士的兄长,尹将军的忧伤始终笼罩在心头,挥之不去。他的忧伤不仅仅来自政府对弟弟的“礼遇”,他的更大的忧伤是:社会如此不尊崇军人,政府如此漠视烈士,当我们国家再遇到强敌挑衅或入侵时,还有多少军人会义无反顾地奔向战场,慷慨赴死,为国尽忠!尹将军接着写道:我常想一个国家要强大,一个民族要复兴,仅仅有经济发展、武器装备的先进是不够的,一个民族,一定要确立自己的信仰与精神,一个军人,一定有对荣誉的追求。在这里尹将军慷慨悲歌,说得何等激昂 !

在部队,作者刻苦训练,成为神枪手,当了军官之后,严格要求部队,并身体力行。在社会上的风气浸染到部队的时候,他制订了很多措施来杜绝腐败,受到官兵敬仰。

应该说《归途拾光》是一本非常励志的书,正像我第一次见到这位退役将军时感觉到的那样,这个人的形象,自然是端庄的,虽然是将军,他没有那种很板的面孔。他很关注文学,他说他看过我写的文章。在一些细节上显出他的善良,他的表情很平和,没有穿军装的他,倒是很有一种文人的优雅,整个人充满了一种正气。他所表达的东西,其实也很正气,在部队里面,为了反腐败,他“设岗立哨”,给自己设立“防火墙”,为此他得罪过首长夫人,但他不动摇不后悔。他在部队里面为了打赢而抓了许多野战化的建设,诸如高原实战化训练、为打赢踏破贺兰山阙、砺兵青藏高原,无不充满了昂扬向上。作者从士兵到将军一路风尘,以一个军队发展的经验,展示了伟大共和国的另一面的样貌。读了《归途拾光》,我受到鼓舞和震撼。我的精神得到了提振。现实生活里面有很多阴暗的东西,使我们对这个社会难免感觉到灰心丧气了,但是当我们拿起这本儿书的时候,我们会被尹将军笔下烁烁闪光的正气所覆盖和包裹,而心中的阴郁之气也就被一扫而光了。

所以《归途拾光》它是一个人生命的成长史,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铿锵史诗。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说通过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的生命的吟唱,生命史诗的记录,它实际上让我们看到了共和国历史和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大事件和一些脉络,我觉得比起那些虚构的东西,它以真实的魅力和力量,征服了读者。

作者还有一部分文章也是非常有趣的,又充满哲理,充满深情,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卓越的人生见识。

比如:有篇文章叫作《水流自净》,我对这文章印象很深。文中说自己家门前有条小河,河不大,却很清澈。常年不知疲倦地向那遥远的东方流去,小河两岸长了些许的芦苇,岸上是白茫茫的盐碱地,远远望去那条小河宛若一条芷青色的带子飘落,很是好看。小时候作者常常跟着妈妈到河里去洗衣服,妈妈把一件一件的衣服捞出来,放在石板上用棒槌轻轻的敲打,然后用那辛劳粗糙的手趁着劲揉搓着。不一会儿,小河的水便被老土布衣服上退下的颜色搅混了。当河水流着,流到不远处的时候,却又清澈如故了。作者很是不解,就问妈妈。妈妈说,傻儿子,水流百步自净了。水流百步自净,这句话成为作者人生的一个格言和警示。当他遭遇到误解陷入困境之时,他就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装备自己,从而走出困境。这句哲理性很强的话,我也是感触很深。

还有一篇《呼唤童真》的文章,也令我深有同感。作者说自己近来有点坐卧不宁,越是想让自己平静下来,越是无法平静。无法平静的原因是,原先一直以为小孙儿生活得很幸福,,从这个小生命孕育开始,老伴就开始忙碌,今天炖老母鸡,明天熬排骨汤,看到书上说吃核桃有利于胎儿细胞发育,每天就让儿媳妇吃几个核桃,听说鱼吃多了,小孩聪明,便隔三差五的变着花样做鱼,后来又听说河鱼是喂养的,饲料里有添加剂,从此便不买河鱼,专挑深海鱼买回来吃。孙儿出生后见风就长,一天一个样,老伴带孙儿,那更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老伴伺候孙儿的艰辛程度,是任何一位金牌月嫂都难以企及的。

后来孙儿长大了,家里所有关爱孙儿的人都以爱的名义给予他太多的约束,诸如不准喝饮料,不准吃雪糕,不准在外面小摊上吃饭。这些不准的标准远远超过了约束领导干部行为的 “十不准”。看到孙儿想吃一根油光闪亮香味扑鼻的烤火腿肠,竟然是一双乞求的眼睛,作者的爱怜湿润了双眼。这其实正是当下一种普遍的现象。作者认为,作为自然人,孙儿应该拥有童真,享受童真,他不该过早地老道和成熟。早熟的孩子,有点像大棚里用化学剂催熟的瓜果,颜色虽然好看,味道不对,所以作者要迫不及待地奋力呼唤!读到此处,我真是为作者拍案叫绝。作者敏锐地洞悉了在培养儿童问题上存在着一个误区。这正是一个写作者应具备的目光和感知能力。

还有《走进贾平凹》这篇,作者把传闻中一个大作家的“吝啬”,写的极尽传神,令人忍俊不禁地发笑。作者捕捉人物特点和生动描绘人物的能力,也由此淋漓尽致的展现无遗。写贾平凹的这段文字活色生香,栩栩如生,一个作家不同寻常的状态跃然纸上。还有写陈忠实的那篇,也写的很好。阅读之中,我是非常的感慨。将军,一个将军,又是一个文人,能把这两种身份结合的这么好,令人惊奇。真可谓是武能带兵,文能写作之奇人,我认为以“奇人”称之并不为过。

所以,我第二个想说的就是,《归途拾光》不仅饱含思想光芒,而且文笔了得,写人叙事,抒情绘景,无不颇有功力。真不知道将军在拉炼野营,抗高原反应的军旅生涯之中,是如何练就了这支神笔。整体而言,《归途拾光》的文章一点不粗糙,语言很凝练的。有些篇章,甚至可以超过某些名家同题材的创作。

个人觉得这种写作能力,源于作者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作者有独特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作者的生活积累,可能是其他作家不一定能够具备的,某些作家,他没有这个,没有来自于生活的这种独特的经验,自然也就不一定有作者写得这么好!我毫不夸张地说,真的写的很鲜活,很生动,也很感动,文笔相当的凝练老辣。这些都是生活给予的,所以当一个作家拿起笔准备写东西的时候,还是应该先问问自己有哪些生活积累,这些积累,能否支撑起自己的写作。

第三,我觉着《归途拾光》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创作内容。也可能我孤陋寡闻,将军写作者见的不多。我读过聂荣臻的著作,读过朱德的著作,读过徐海东自述,他们也应该算是将军吧。写的纵横捭阖大气磅礴,很有一番“射天狼”之气度。但是在当代,将军拿起笔来写作的好像不多,所以我觉得《归途时光》的价值还体现在丰富了文学表达的内容,开拓了当代文学新视野和文学的新领地,也丰盈了文学写作者的角色,带给文学写作很多新的思考。文学就是生活,生活它是多方面的,而将军身份的写作者,可以说是很稀缺的,这也是这本书的独特价值之一吧。

作者的文章,越往后面写的越好,就是说真情流露的越充分。正如贾平凹所说,文章越写的真实,越感人。那篇《呼唤童真》的文章就特别能唤起人的同感,也写出了几代人之间的这种差异。这是直击人性的文章,直击社会现状的文章,能引发共鸣引发同感,我认为就是好文章。

一个军人的文章,我甚至觉着比所谓的专业作家写的要好。因为专业的作家,他们特别强调写作的所谓技巧,什么夸张,什么想象,什么结构等等。弄那些故弄玄虚的东西,掩盖了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遮蔽了生活本来的原貌。进而掩盖了真情,真意。我看到那些诡异又浮华的文章,几近麻木,很难被带入。原因就是过分的追求了技巧和词藻的华美。大巧若拙,大真若朴。其实最大的技巧就是对生活的尊重。生活比艺术更精彩。也正基于此,往往与生活更接近的人写的文章更耐看,更耐读,更打动人心。

据此我们还可以引申出第三点,《归途拾光》的写作上的特点究其是什么?我觉得最鲜明的特点,最值得称道的特点,就是它非常真诚,它不做作,也不无病呻吟。对于散文的写作,我觉得《归途拾光》是开拓了一种新的方法。我们都在说散文应该怎么写,怎么写,怎么写,关于这方面的探讨有很多,我觉着尹将军的散文,就是四个字:天籁之音。是自然而发的,就像风一样,像雨一样,它是清新的风,它是滋润的雨,它是来自自然的东西,来自生活原汁原味的东西,它没有一点点的那种虚饰矫揉,你读的时候就像沐着秋风淋着细雨。高原的清寒,贺兰山的荒凉,野营的艰辛,反腐的意志,战士的纯朴,战友的情深,你都事无巨细地看到了,体会到了。一个贫寒家庭出身的将军的练达,通透,对人性人情的把握之智慧,也在细节里感受到了。我还注意到《归途拾光》里每篇文章的开头,从来不拐弯抹角,一开头就直奔主题,抓住读者的心。

作者在文风上应该是有贡献的,他创造一种自然的文风,随意随性的写作方法。正所谓说天说地莫如说真,话东话西莫如话实。这令我想起唐代的韩愈和唐宋八大家。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他和八大家们摒弃掉魏晋以来辞藻华丽的骈文,倡导和恢复了先秦汉代内容充实、质朴流畅的散文传统。事实上,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着八大家的文章,《师说》、《黔之驴》、《永某氏之鼠》、《醉翁亭记》、《赤壁赋》、《石钟山记》、《六国论》、《伤仲永》等等,都是广为传诵的名作。而六朝骈体散文,你又能说出几篇,恐怕一篇也说不出来了吧?

所以,千万不要相信那些讲散文写作技巧的文章。好文章就是我手写我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得真,写得实,写得有情有义。在这点上,《归途拾光》提供了一个范本。

《归途拾光》是一个人的生命史诗,也是散文写作的成功范例。(文/东篱  摘自《延河》杂志)

【作者简介】

东篱,陕西铜川人,陕西著名女作家,曾工作于铜川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化厅百人计划入选者。出版有长篇小说《婚后不言爱》《婚戒》《生父》《香》《远去的矿山》五部,其中《远去的矿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尹武平将军简介】

尹武平,陕西富平人,长期服役于西部军营,2012年10月退休,少将军衔。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人生记忆》《归途拾光》两部散文集。曾获“2015年中国散文排行榜”第13名,2016年度中国散文年会“精锐奖”,2017年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荣获“2017年度《延河》杂志最受读者欢迎奖”,荣获全国“第八届冰心散文奖”。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精彩评论